枪响之后,兰州没有兰州拉面

2023-08-12 01:33:05 舌尖美味 阅读 投稿:本站作者
最佳答案(本文首发于“刘润”公号,订阅“刘润”公号,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)前段时间,我和一群创业者一起开私董会。期间聊到了餐饮中的面食赛道。近年来,面食赛道很火,融资不断,黑马频出。在

(本文首发于“刘润”公号,订阅“刘润”公号,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)

前段时间,我和一群创业者一起开私董会。

期间聊到了餐饮中的面食赛道。

近年来,面食赛道很火,融资不断,黑马频出。

在面食赛道中,兰州拉面这个品类非常火爆。

但是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:

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兰州拉面,其实并不是兰州人开的。

啊? 那是谁开的?

兰州拉面,又为什么被资本追捧呢?





兰州,没有兰州拉面

在聊兰州拉面之前,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3年前。

2020年,疫情爆发后,餐饮行业受影响很大,大量线下门店被迫停业,收入按下暂停键,支出却像水龙头,哗哗哗往外流。

疫情好转后,一些餐饮从业者的门店陆续开始正常营业,花了很长一段时间,缓慢恢复门店营收。

在恢复过程中,有些人就发现, 面这个品类的生意,依旧很好,抵抗环境变化能力极强。

面食口味南北皆宜、制作工艺高度标准化、出品速度快、翻台率还高。

加上疫情后,消费趋于理性,消费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近年来,面食赛道,成为了资本赛道的宠儿。

融资不断,黑马频出,在餐饮圈掀起了一层层热浪。

提起面食,你会想起什么?

上海人,可能想到的是黄鱼面、葱油拌面、蟹粉捞面。

北京人,可能想到的是炸酱面。

广东人,可能想到的是云吞面、猪脚面。

浙江杭州人,可能想到的是片儿川面。

河南人,可能想到的是烩面。

四川人,可能想到的是担担面。

面,是国人餐桌上绕不过的一道美食。

面,也是深夜万家灯火里的一抹温暖。

但无论你去到哪个城市,有一种面,开店数量却稳居面食界的头把交椅。

这个面就是:兰州拉面。

兰州拉面馆,在全国线下到底开了多少家店呢?

前些日子,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为兰州牛肉拉面的立法建议。

在建议中提到一组数据: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,享誉全国乃至世界。目前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国内超50万家,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。

甚至有人戏称:

全国每10家面馆中,就有5家是兰州拉面馆。

其受众之广,影响力之大,你说它是地表最强小吃店,似乎也不为过。

但是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:

兰州拉面,其实并不是兰州人开的。

当你去往兰州,在当地面馆想要点一碗兰州拉面时,当地人恐怕会纠正你:

外地才卖兰州拉面,我们兰州只有牛肉面。

很多外地人往往会感到奇怪:

为什么全国到处都有兰州拉面,唯独兰州当地没有?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兰州拉面的崛起之路。





人总要吃饭,要生存

说起兰州牛肉面的起源,还要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谈起。

清朝嘉庆年间,河南省怀庆府。

有个人叫陈维精,祖上就是大明洪武进士,门户兴旺。

陈维精乐善好施,并精通多种烹饪技法,有“怀庆食圣”之称。

陈维精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时,看到身边有位朋友生活拮据,就开始在生活上资助他,并将家乡老辈牛肉汤面制作技术悉数相授给了这位叫马六七的人。

马六七学成后,把牛肉面带回兰州。

自此,兰州有了牛肉面的雏形。

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良,历经百年岁月,兰州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,以肉烂汤鲜、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。

但有趣的是,兰州牛肉面名气虽大,但真正让兰州面开遍全国的,却并不是兰州人。

而是,青海省化隆人。

在兰州,不少人对兰州拉面这个词是抵触的。

甚至会觉得是一种冒犯。

还有人认为是青海化隆人偷走了兰州面的名字,败坏了兰州牛肉面的声誉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为啥是青海人让兰州拉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?

为啥化隆人开面馆为啥不叫化隆拉面,而要叫兰州拉面呢?

我们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。

但当你打开中国地图,看到青海化隆的地理位置,了解了当地的经济情况后。

你也许能够看到背后可能的原因。

青海省,化隆县。这儿,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。

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2.2℃,境内冬季多风,干旱、冰雹自然灾害频繁。

哎,瞅一眼这环境,似乎多少有点刘慈欣《三体》里三体星系的感觉。

嗯,乱纪元居多。

这种环境,当地人丰收时能吃口饱饭都可能很难,遇上灾害估计只能饿肚子。

农业环境恶劣,山大沟深,靠天吃饭,县穷民不富。

当地有些乡甚至被当地人称为:“老虎沟”。

意思是沟壑纵横、地形破碎、土壤贫瘠的地方。

但人总要吃饭,要生存。

那怎么办?





枪响之后

能怎么办?

穷则思变,变则通呗。

化隆人想到了一条来钱快的路。

一条绝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路:

造枪。

造枪,曾给化隆留下了苦涩的回忆。

上世纪80年代,因为当地人均收入不足300元,许多农民铤而走险,走上了仿造制式手枪的“不归路”。

当时,化隆人造的枪,精度高,杀伤力强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:“化隆造”。

在央视《新闻调查》的一期关于化隆寻枪主题的节目中,记者问村民:

你知道私自制枪是犯法的吗?

村民腼腆答道:不知道,我是文盲,不懂法。

记者又问:为什么要造枪?

村民回答:卖钱、买化肥。

是的。村民冒着生命危险造枪。

目的居然只是为了:买化肥。

这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,但却是那个年代化隆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....

不懂法的背后其实是贫困作祟,穷是恶之源。

当然,随着后来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,造枪的村民团伙基本都被打掉了。

化隆的制贩枪的枪响声结束之后,时间,转眼来到改革开放初期。

1984年,一位叫韩录的化隆县农民来到西藏拉萨,在帐篷里开了一家拉面馆。

很快,韩录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。

后来,他听说南方经商的回族人很难吃到清真餐。

于是,他嗅到了商机,和朋友马贵福两人赶到厦门,在火车站附近开了家“清真拉面馆”。

拉面,作为一种西北美食,要怎么才能打出知名度?

化隆不出名,其实直到今天,全国人民知道的人也很少。

当时化隆唯一有名气的,就是造枪...

你说,总不能叫“化隆造”拉面馆吧...

那顾客还不都吓跑了。

用化隆命名显然不行。

那怎么办呢?

青海化隆和甘肃兰州相邻,两地风土民情,饮食习俗,都很相似。

兰州牛肉面,名气也大。

于是,他们就给自己的拉面取名为:

“兰州拉面”。

依靠性价比和良好的口味,兰州拉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

大批化隆同乡听说后,互相效仿,在全国各地开起“兰州拉面”店。

无心插柳,兰州拉面名气越发响亮。

许多化隆人拖家带口,背井离乡,开始创业做生意。

自此,“兰州拉面”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。

拉面致富,也很快被化隆政府重视了起来,提出了拉面经济的概念,一碗化隆牛肉面,拉动一个产业集群。

政府给了村民很多政策经济培训扶持,大力推进村民走出山村经营拉面。

没钱?给低息贷款。

不会做?搞拉面培训班。

外出不便?当时的县长甚至在“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劳务输出证”首页上题写了“恳切希望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勤劳、勇敢、贫穷的化隆人民给予优惠和照顾,并真诚地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。”

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2020年4月,省政府正式公告,化隆县脱贫摘帽、光荣退出贫困县序列。

所以说,兰州拉面,某种意义上是化隆人脱贫致富,共同富裕的一个载体。

而这个载体,其实在商业世界中,也经常出现。

比如:重庆鸡公煲。其实,和重庆关系不大。

比如:杭州小笼包。其实,不是杭州的。

而在商业世界中,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:

商业世界,会奖赏“最后一个人”,而不是“第一个人”。

最后的那一个人,就是那个能够大规模改进的人。

就像拉面,兰州人的牛肉面也好,化隆人的兰州拉面也罢。

兰州拉面,对于消费者来说,到底是兰州人还是化隆人创造的,重要吗?

兰州牛肉面,立法标准,对于消费者来说,重要吗?

不重要。

消费者记住的,永远是那个能够进行大规模改进的人。而不是谁的口味更正宗。

消费者想要的是那个能够让自己在疲惫生活里,在任何城市坐下来,随时随地,都能用极低成本,享受到的一份美味。

面,好吃便宜,让消费者“想得起”你;

店,遍地开花,让消费者触手可得,买得到你。

这样才能触达尽量多、尽量远的消费者,获得更多的支持。

用八个字来概括,就是萦绕于心,触手可得。




最后的话

在创业时,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会愤懑地说:

这是我第一个做的!他们都是学我们的!他们抢走了原本属于我的创意。

你们这做的口味不对啊,一看就没吃过正宗的口味。

你要记住,第一个做,不是最重要的。想法,也是不值钱的。

口味正宗,至少在商业世界而言,有时候,往往也没那么重要。

最重要的是,你是第一个把它做好的,第一个把它做便宜的,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改进的。

我们都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。

但瓦特做的,是改良了蒸汽机,让蒸汽机更稳定、更便宜了。

我们都说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。

但爱迪生做的,是改良了电灯,找到了更长寿、更便宜的灯丝。

我们都说是福特发明了汽车。

但福特做的,是改良了汽车,用大规模流水线,把汽车做便宜了。

这就像吴军老师说的:我们常常把发明,归功于“最后一个人”,最后一个大规模改进的人,而不是“第一个人”。

就像大家会记住苹果和微软,而不是他们共同的老师:

施乐。

共勉。

声明:成就百科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 [email protected]